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17年11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【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】 ——从“东罗马帝国亡”至“十六世纪宗教改革”

2017-05-29 真理与自由

宗教改革运动


——从“东罗马帝国亡”至“十六世纪宗教改革”


吕沛渊


  改革教会的尝试


当教皇对立“西方大分裂”时期(1378-1417),有志之士如威克里夫与约翰胡司提出改革,但不为中世纪教会接受。然而,面对同时有两三位教皇存在此种困境,教会也不得不采取行动,于是会议运动Conciliar Movement兴起,主张“大公会议”具有最高权力,可罢免教皇。


所以,在康士坦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(1414-1418)选出新任教皇,结束了分裂的状况。根据会议派人士原来的计划,按期召开大会,继续推行教会改革;但不幸的是:他们自己也因意见不合而分裂,导致势力削弱,教皇派又东山再起,掌权得势。所以,改革教会的努力如昙花一现,未竟其功。


人文主义


体制改革的努力失败之后,另有些人从“人文教育”着手从事改革。“文艺复兴运动”在哲学方面的发展,目的是要回到古代,因为学者们相信许多典籍经过长时间的抄写过程而失真,或有人冒古人之名写作赝品欺世盗名,所以这些“人文主义者Humanists”致力归回本源,找出古代文件作品的原本真貌。十五世纪中旬,印刷术的发明,许多古代典籍得以印刷出版,促进了知识的传播。阿尔匹斯山以北(即意大利境外)的人文主义者,他们认为基督教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,外加许多繁文缛节,教会已失去起初的纯真;改革之道在于回到古代文献,恢复原始基督教的纯朴。这些人中,最负盛名的是荷兰的伊拉斯穆Erasmus(约1466-1536)与英国的摩尔Thomas More(1478-1535)。伊拉斯穆首开先河,编辑了希腊文新约校勘本,他认为必须以人文教育与教会古代典籍来从事道德重整的宗教改革。摩尔任职英国宰相,提倡“理想国”社会改革,其著作《乌托邦Utopa》流传至今。


共同生活弟兄会


另一些人认为要解决教会腐化的问题,从事外面的改革是无用的或不足的,必须内在灵修,与神为友,追求与主合一,走奥秘派路线。艾克哈特Eckhart(约1260-1327)与唐勒John Tauler(约1300-1361)是先锋人物,顾瑞特GerardGraote(1340-1384)于1380年在荷兰的丹文特Deventer组织了“共同生活弟兄会Brothers of Common Life”,带领人们群聚过敬虔生活,也办学校教育。


虽然他们未与教会领袖发生冲突,但是提倡个人直接与神交通,不需教会当作中保,间接瓦解了传统教会的权力架构与宗教功能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汤玛肯培士Thomasa Kempis(约1380-1471),写作《效法基督》为灵修经典名著;魏梭Wessel of Gansfort(1419-1489)是圣经学者,其著作影响马丁路德颇深。


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


以上所述中世纪晚期的教会乱象与种种改革的尝试,成为孕育十六世纪“宗教改革”的土壤。对教皇教会的不满,普遍存在社会各阶层中。率先在德国起义,引发“抗议宗Protestant宗教改革Reformation”的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(1483-1546)。路德是奥古斯丁修会的修士,威登堡教会的牧者与威登堡大学的教授。当教皇利欧十世为改建圣彼得教堂而发售赎罪卷,其特使帖次尔Tetzel来到德国倡导贩卖赎罪卷愚弄德国农民,路德挺身而出,在1517年10月31日发表“九十五条论证”,指明悔改的真义与贩卖赎罪卷的错谬,邀请大家公开辩论。


路德起初并无意引起纷争,也无企图开创新的运动;他的目的乃是改革这已经远离圣经根基的教会。路德从早先的痛苦挣扎,经历到称义与神和好的途径,乃是单靠基督。他从圣经明白了得救是本乎恩、借着信、在基督里。很遗憾,教皇与教会领袖为要维护既得利益,巩固领导中心,并无心理会路德的信息,又无意谦卑接受指正。经过数次与教廷代表辩论之后,路德日渐了解:罗马教皇派教训与基要福音真理无法并存。


路德坚信唯独圣经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;教皇派却坚持教皇、会议、传统也和圣经一样有权威。路德坚信罪人毫无可能自救,唯独恩典使人得救;教皇派却主张神人合作、天助自助,人的功德可以抵罪而得救。路德坚信唯独相信基督使人称义;教皇派却宣称信心加上行为才能使人得救。路德坚信唯独基督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;教皇派却传讲必须有教皇与神父作为中保。路德坚信唯独神得—切荣耀;教皇派却主张人有功德,也得荣耀。


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于1521年在沃木斯召开会议,限令路德收回其教训,而路德表明:除非根据圣经来指出他的错误,不然他不能收回教训,“这是我的立场,我别无选择”。由于路德拒绝妥协,他与罗马教皇就彻底决裂了。他被定罪通缉,但是威登堡选侯腓德烈Frederick the Wise保护他。后来越来越多诸侯拥护他的教训,加入改教阵营。


1529年帝国会议于斯拜尔召开时,六诸侯与十四城市代表上书“抗议”皇帝镇压路德宗。抗议人士1530年在奥斯堡会议时,提出“奥斯堡信条”告白路德宗信仰。从此,赞成支持路德的改革信仰者,被称为是“抗议宗Protestants”(在中国称为“基督教”);继续拥护罗马教皇者,称为“罗马公教派Roman Catholics”(在中国称为“天主教”)。


路德宗的教义传播至德语地区的全境,也成为北欧斯堪地那维亚人民的信仰。在丹麦国王克理斯钦ChristianIII与瑞典国王古斯道夫Gustavus Vasa的领导下,北欧改信路德宗,脱离天主教。路德死后,其同工墨兰顿Melanchthon(1497-1560)继续领导德国的改教运动。到了1577年,路德宗教会完成整合,签署“协同书”,奠定“路德宗(或称信义宗)教会Lutheran Churches”在后世的发展。


在德国的改教运动中,南部诸城市在布赛尔Bucer带领之下,与瑞士改革宗密切连结;另外,海德堡选侯敬虔者腓德烈Frederick the Pious在帕拉提纳Palatinate推行改革宗信仰,I653年制订“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 Catechism”,广受欢迎,影响深远,为德国改革宗奠定了发展的根基。


瑞士的宗教改革


在苏黎世的慈运理Zwingli(1484-1531)是该城教会的牧者,自1519年新约解经讲道起,反对“弥撒”,“炼狱”,“圣徒崇拜”,“修道院制度”等罗马教皇派的教训,认为唯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,获得行政当局的支持,启动了瑞士的宗教改革。不久,此运动传至瑞士其它城邦,及德国西南部。


欧科拉伯Oecolompadius(1482-1531)是巴塞尔的改教家,他原是希伯来文专家,获得博士学位后出任奥斯堡大教堂的牧者。他支持路德,自1522年投入改教阵营,在巴塞尔带领改教运动,成为瑞士改革宗的重要领袖。他的著作影响了后来的加尔文。


1529年瑞士的慈运理、欧科拉伯,和德国的路德、墨兰顿在马尔堡会谈,旨在联合路德宗与瑞士德语区改革宗的力量,以抵抗天主教的武力压迫。会中签署“马尔堡信条”,表白共同的改革信仰福音立场,然而因双方对“圣餐”的解释不同,并未带来预期的团结同盟,以互相祝福而分道扬镳。1531年瑞士森林区天主教诸邦集结武力,突袭苏黎世,慈运理在战中阵亡。布灵格Bullinger(1504-1575)继其位带领苏黎世的未来发展。 


自慈运理去世后,瑞士改教运动的重心就从苏黎世转移至日内瓦。加尔文Calvin(1509-1564)原是法国主修神学与法律的人文学者,约于1533年蒙神感召,加入改革信仰,被迫于1535年逃至瑞士。1536年出版《基督教要义》上书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,阐明宗教改革的信仰:促其停止对改革派人士的血腥迫害。此后名声大噪,同年于旅途中经过日内瓦,被该城的改教家法瑞尔Farel劝留,一同在此从事改革教会。


虽然他与法瑞尔在日内瓦的初步改革受阻,于I538年被驱逐出境,但三年之后他被请回主领日内瓦的全面改革。自1541年起,加尔文依照圣经将日内瓦建造成宗教改革的模范城市。他专心致力解经讲道,逐年出版新旧约各卷注释;其巨著《基督教要义》经数版增订,至1559年时粲然大备,是宗教改革最主要的系统神学代表作。其所创办的日内瓦学院,成为训练欧洲各国改革派领袖的大本营。


加尔文离世后,伯撒Beza(1519-1605)继续领导日内瓦的改教工作。在十六世纪的后半,加尔文主义已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力,特别在瑞士、德国西部、法国、荷兰、苏格兰等地;英格兰、德国东部、匈牙利、波兰也受其影响颇深。如此奠定了日后“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es”在各国的发展。


瑞士改教家从慈运理、欧科拉伯到加尔文,是接续路德兴起的改革运动,承先启后,巩固了改教大业。路德宗与改革宗是改教运动的两大主流,路德是从“人的需要:罪人如何得救”开始,高举唯独因信基督称义的福音;瑞士改教家继承路德,以“神的荣耀:神的主权旨意实现”为主导,强调教会要全面悔改归正。路德宗改革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方法是“若没有违背圣经,可以留下”;瑞士改革宗则是“若没有圣经的根据,就必须改掉”。两者都是“唯独圣经”,然而瑞士改革宗比路德宗改革更彻底。


荷兰与法国的宗教改革


荷兰的宗教改革,早先受到路德揭竿起义的影响,后来加尔文主义成为改革的主力。在荷兰人民抵抗西班牙的暴政统治,挣脱罗马天主教的羁绊时,加尔文改革宗的信仰成为民族独立的盼望。在沉默者威廉William the Silent与其子领导之下,经过长期抗战,终于西班牙在1609年承认荷兰北部独立,成为改革宗信仰的重镇。


在法国有不少人(特别是在贵族领袖中)信奉加尔文改革宗信仰,他们被称为“胡格诺派Huguenots”°由于其势力日益壮大,将近法国人口的六分之一,天主教人士策动“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”,想一举消灭他们。胡格诺派成千上的被杀,并带来内战。等到亨利四世Henry IV即位平息内战后,于1598年颁布“南特谕令”,胡格诺派才获得公民权与信仰自由权。


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宗教改革


改教运动在苏格兰,主要是由受加尔文影响的诺克斯John Knox(约1513-1572)所领导,对抗女王马莉的血腥镇压,至终获得全面胜利。他承袭加尔文的信仰,将其在日内瓦实行的“长老治会Presbyterian system”教会组织架构发扬光大,施行于苏格兰全国。自苏格兰于1648年接受“西敏准则Westminster Standards(信条、大小要理问答、崇拜指南、教会组织章程)后,“长老会信仰”已完成在苏格兰的的生根建造,奠定了“长老宗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es”日后的传播至北美及世界各地°


英格兰的改教,起源于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因离婚事件,于1534年宣布与罗马教皇切断关系,自立为英格兰教会的元首。自此英格兰致力恢复初代教会的信仰。虽然马莉图德Mary Tudor女王当政时,尝试将英格兰重回罗马天主教的怀抱,但失败了。在继任的伊利莎白Elizabeth女王领导下,英格兰就彻底脱离天主教,但也不完全走改革信仰的路线。“三十九条款”是英国教会Church of England的信仰告白,“公祷书”是其灵修崇拜指南。奠定了日后的发展。英伦三岛以及海外移民,宣教士在各地建立的教会,凡属于此一系统的,称为“安立甘教派Ariglican Communion”(在中国称为“圣公会”)。


(选自《兴起发光——两千年教会史》,改革宗出版社。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